【營養師解析】酸性食物要少吃,對身體比較好?為什麼會酸中毒?

在營養諮詢中,曾被民眾詢問:「酸性食物要少吃,像是魚、肉、蛋,要多吃鹼性的蔬菜水果,才不會讓身體變酸、酸中毒?」

還有「要多喝鹼性水?或是檸檬汁?可以改善體質?」那麼,食物的酸鹼值,真的會影響我們的體質嗎?

先公佈答案:

人體的「血液」酸鹼值是恆定的,不會因為攝取的酸鹼食物多寡而改變!除非因疾病代謝異常!不過,「尿液」的酸鹼值確實有可能會受到飲食的影響!

人體會受到許多生理機制調控,所以身體若是出現問題異常,導致酸中毒(Acidosis),需要積極治療。

酸鹼

人體「血液」酸鹼恆定,不受食物影響

食物確實有分酸性、鹼性食物,酸性食物指的是食物經過消化、吸收、代謝之後,所產生的陰離子,如磷酸鹽(PO43-)、硫酸(SO42-)、氯(Cl)等多於陽離子,如鈉(Na+)、鉀(K+)、鎂(Mg2+)、鈣(Ca2+)等,含硫、磷等較多的食物,通常為酸性食物;反之,如果產生的陽離子較多就屬於鹼性的食物。所以食物中的魚類、海鮮、蛋類、肉類大多是屬於酸性食物,蔬菜類、水果類、乳品類多屬於鹼性食物。

雖然食物有酸鹼值之分,但是我們人體有許多生理機制調控,像是呼吸系統、排泄系統、緩衝系統等,讓人體的血液酸鹼值維持在弱鹼性(pH值7.35~7.45),因此並不會因為攝取酸性或是鹼性食物多寡而有所改變。

「尿液」酸鹼值可能受飲食影響

尿液中的酸鹼值範圍較廣,pH值4.5~8.0,會受到飲食、水分,也會受到代謝、內分泌等影響,攝取過多蛋白質的食物,pH值可能會相較低,若是攝取的蔬果較多,pH值可能會相較高,所以尿液的酸鹼值可以反應出身體排出的代謝產物。

酸鹼食物 均衡飲食 健康

食物的酸鹼性參考如下:

pH值

食物

代謝產生的離子

酸性

(pH<7)

含有蛋白質的食物:豆類、魚類、海鮮、肉類、蛋類、乳酪

全穀雜糧類:穀類、麥類、根莖類、雜糧類、乾豆類

其他:蛋糕、餅乾、碳酸飲料、酒類

*少部分水果類:黑棗、李子、小紅莓

磷酸、硫酸、氫較多

鹼性

(pH>7)

大部分的蔬菜類、水果類(排除黑棗、李子、小紅莓)、堅果類、乳品類的鮮乳、優格

鈉、鉀、鎂、鈣較多

中性

(pH=7)

調味料的糖、醋,烹調用油以及咖啡、茶類等

氯、鈉

*水果中的黑棗、李子、小紅莓,因為含有安息香酸以及有機酸,會在體內形成馬尿酸排出尿液中,使pH值偏低。

酸鹼

為什麼會「酸中毒」

前面有提到人體會受到許多生理機制調控,所以身體若是出現問題,像是腎臟功能衰退或代謝、排泄異常,無法將身體累積的毒素排出,會造成代謝性酸中毒(Metabolic Acidosis),糖尿病患者高血糖可能導致酮酸中毒(Ketoacidosis)。這些是因爲疾病關係所導致的酸中毒,需要積極治療。

所以在飲食管理上,不應以「食物酸鹼性」作為飲食規劃依據!以實際的營養素含量與個人身體狀況做為依據,而不是迷信食物酸鹼值。

文/陳怡婷Cynthia營養師,看更多關於我 歡迎轉載分享,並請註明出處,敬請尊重智慧財產權,以免觸法!

0

發表留言